亚洲国产成人av网站久_日韩精品全裸高清_成年人免费在线看日本惊悚片_黑料传送门最新地址zztt10_四虎影音在线播放_97国产精品一区视频_爱啪国产精品视频在线_另类国产丅s人妖系列视频_A∨日本三级成人一区电影_免费无码流白浆在线观看

建筑界的諾貝爾獎《普利茲克》得主都有誰?

2018-12-25 09:30

建筑界的諾貝爾獎《普利茲克》得主都有誰?

普利茲克獎,有建筑界的諾貝爾獎之稱。是1979年由杰伊·普利茲克和妻子辛蒂發(fā)起,凱悅基金會所贊助的針對建筑師頒布的獎項。

每年約有五百多名從事建筑設計工作的建筑師被提名,由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師及學者組成評審團評出一個個人或組合,以表彰其在建筑設計創(chuàng)作中所表現(xiàn)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獻身精神,以及其通過建筑藝術為人類及人工環(huán)境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貢獻,被譽為"建筑學界的諾貝爾獎"。

 

§  歷屆《普利茲克》獎得主都有誰?他們又曾經歷了什么!在今生有些獲獎者享受到了此獎帶來的榮譽和價值,有些獲獎者到閉眼那一刻都不曾得此殊榮,下面小編為您歸納總結了歷屆獲獎者簡介。

1979.jpg

§  菲利普·約翰遜---美國建筑師和評論家。在哈佛大學學習哲學和建筑。他是《國際風格:1922年以來的建筑》(1932)一書的作者之一,也是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中建筑部的主任(1932~1934、1946~1957),為讓美國人熟悉現(xiàn)代歐洲建筑,他做了很大的努力。他為自己設計的住宅「玻璃屋」(1949)給他帶來了聲譽。這個建筑沖擊了密斯·凡·德·羅(后來在設計西格拉姆大廈時是他的合作者)的影響與經典引喻之間的平衡。在為紐約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總部(1982)所做的設計中,他的風格有了明顯的轉變,是引起爭議的后現(xiàn)代的里程碑。1979年約翰遜成為獲得普立茲建筑獎的第一人。約翰遜早期的工作深受到密斯的影響,甚至他自己的家作品也在相當程度上有著密斯的影子。盡管他把密斯看作天才,但是他也在逐漸抱怨傳統(tǒng)的風格,他表明:“我的宗旨是明確的、不同于傳統(tǒng)”。1967年起,約翰遜與約翰·伯奇(JohnBurgee)一起工作至1991年,他們能夠將簡單的幾何圖形澆鑄成一種新穎而且不可思議的模型。

1980.jpg

§  巴拉甘是墨西哥二十世紀有關庭園景觀設計的著名建筑師 , 他于1902年出生在墨西哥瓜達拉哈納(Guadalajara)附近的一處牧場 , 那里是一片紅色泥土的大地 , 有很多起伏的小山丘 , 可以看日初日落的美景 。 而附近那些有庭園式的房屋都有挑檐及設置景觀噴泉 , 另外還有各式的教堂與市集 。 這些都帶給他不可磨滅的印象 , 并影響他后來一生的工作方向 。從瓜達拉哈納大學一般工程技術系畢業(yè)后,他改變先前所學的工程方面而轉向他較感興趣的建筑方向 , 但未再進學校攻讀 , 全靠自己進修 。

1981.jpg

§  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1926年 - 1992年)著名英國建筑師。1981年第三屆普利茲克獎得主。生于格拉斯哥,畢業(yè)于利物浦大學,開業(yè)于倫敦。他死后英國皇家建筑學會設立了以他命名的斯特林獎。因他的非傳統(tǒng)設計和擺脫國際式的功能主義的運動而聞名。斯特林出生在格拉斯哥、在利物浦接受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參軍,曾參加過諾曼底登陸戰(zhàn)役。1945~1950年在利物浦大學建筑學院學習。1949年曾作為交換生赴美,50年代初期在倫敦開業(yè),1956~1963年與詹姆斯·高恩合伙,兩人合作設計了漢姆居民樓,這座建筑被認為是新野獸派的代表作品。1959年,斯特林為萊斯特大學設計了工程樓,在這座大樓中,他非常注意對交通線的組織。1971年起與威爾福德(Michael Wilford)一起工作。他早期的作品主要是低房規(guī)畫。他以一種被認為是新粗野主義的風格進行設計。他用這一風格設計的三大工程,特別是列斯特(Leicester)大學工程系館(1959~1963)引起國際重視。

1982.jpg

§  凱文·洛奇(KEVIN ROCHE)1922年出生于愛爾蘭都柏林;1948年移民到美國,1964年成為美國公民。他到美國的時刻,也就是其10年世界旅程的開始,每一年和一個不同的建筑師一起工作。第一站是在伊利諾斯州立工學院研究生學習,師從于密斯·凡·德·羅。后者 埃羅·沙里寧和阿爾瓦·阿爾托都是他的偶像。 當羅奇生活窘迫的時候,他加入沙里寧位于密歇根州的公司。 他未來的合作者約翰·丁克路也在1951年的同一時間進入該公司。從1954年 直到1961年沙里寧去世,羅奇是其主要設計助手。沙里寧去世以后,羅奇和丁克路 完成了10項重要工程,包括:圣路易斯拱門、[BAIKE]紐約JFK國際機場TWA候機樓[/BAIKE]、杜勒斯國際機場、伊利諾斯州MOLINE DEERE公司總部、紐約CBS總部。

1983.jpg

 

§  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后,美籍華人建筑師。他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筑學。1948年他從純學術的象牙之塔進入實際的建筑領域,紐約市極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產開發(fā)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國建筑界的慣例,首次聘用中國人貝聿銘為建筑師,擔任他創(chuàng)辦的韋伯納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他們合作達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貝聿銘為柴根道夫的房地產公司完成了許多商業(yè)及住宅群的設計,也做不少社會改建計劃。貝聿銘還為母校麻省理工學院設計了科學大樓,為紐約大學設計了兩棟教職員工住宅大廈。這一切,使貝聿銘在美國建筑界初露頭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數(shù)十年的事業(yè)基礎。貝聿銘也榮獲了1979年美國建筑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筑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及1986年里根總統(tǒng)頒予的自由獎章等。他的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為主,被歸類為現(xiàn)代主義建筑,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國華盛頓特區(qū)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被譽為“現(xiàn)代建筑的最后大師”。

1984.jpg

§  理查德·邁耶(Richard Meier),美國建筑師,現(xiàn)代建筑中白色派的重要代表。1934年,理查德·邁耶出生于美國新澤西東北部的城市紐華克,曾就學于紐約州伊薩卡城康奈爾大學。早年曾在紐約的S.O.M建筑事務所和布勞耶事務所任職,并兼任過許多大學的教職。1963年,邁耶在紐約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其獨創(chuàng)能力逐漸展現(xiàn)在家具、玻璃器皿、時鐘、瓷器、框架以及燭臺等方面。他是1934年出生于美國紐澤西州的紐瓦克城(Newark)。他在幼年時便對建筑很感興趣,在高中畢業(yè)之后,便進入康奈爾大學修習建筑。由于當時美國,才剛脫離歐洲獨立不久,整個社會在經濟或文化上還是依附歐洲大陸。因此理查邁耶在大學畢業(yè),便是抱如此朝圣的心情,到歐洲大陸去探訪歐洲傳統(tǒng)建筑的根源,也曾拜訪過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與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1898-1976),向他們請教,并暢談建筑理念。這也對理查德·邁耶的建筑思想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結束歐洲之行后,他先后在SOM和馬歇爾·布魯爾(Marcel Breur,1902-1981)事務所任職,而后在1963年結束了和馬歇爾三年多的賓主關系,便自行開業(yè)。

1985.jpg

§  漢斯·霍萊因( Hollein,),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就讀于維也納藝術學院、芝加哥伊利諾理工學院、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他早期求學期間,他表現(xiàn)出繪畫天份。但他選擇了建筑作為他的職業(yè),他的許多作品都是全世界公私收藏。漢斯·霍萊因(Hans Hollein)霍萊因的話:“建筑是一種由建筑物來實現(xiàn)的精神上的秩序?!ㄖ顒邮侨祟惖囊环N基本需求,這種需求首先并不是體現(xiàn)在建立保護性的屋頂,而是體現(xiàn)在創(chuàng)造神圣的建筑和預示人活動的焦點——城市的興起。一切建筑都是有宗教意義的。”霍萊因基本上可以算是一個功能主義者,但是他的功能主義觀點從本質上來說是經過擴展了的,事實上他一直反對的是傳統(tǒng)意義詮釋的功能主義。這種意義上的功能主義多半是局限于一些物質現(xiàn)象和關于建筑可量化的方面,而沒有考慮到他所說的建筑的非量化因素,比如氣氛或舒適度這樣的概念。

1986.jpg 

§  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oehm)是德國建筑師。1920年1月23日出生建筑師世家。父親Dominikus Böhm,建有幾個著名教堂在德國。祖父也是建筑師。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Boehm)畢業(yè)之后,慕尼黑技術大學在1946他學習雕塑。1947年后,他的父親工作,直到Böhm后者于1955年去世。Böhm后接手公司。1951年,他赴 NewYorkCity 他在那里工作了6個月的建筑設計。 在未來數(shù)十年,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oehm)許多建筑物建造在德國各地,包括教堂、博物館、文娛中心、辦公大樓、住宅、公寓。他一直被認為是一種 表現(xiàn)后包浩斯建筑師,但他寧愿確定自己是建筑師創(chuàng)造了"關系",在過去和未來之間、世界的思想和物質世界之間的城市建設和環(huán)境。在這種情況下,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oehm)始終著眼于顏色、形式、材料、建筑與環(huán)境的關系,他早先項目大多在具體塑造,但最近他開始用玻璃鋼和他比較大,但由于雙方在技術進步的材料。在他的許多項目中,他關心 城市規(guī)劃。

1987.jpg

§  丹下健三,日本著名建筑師,曾獲得普利茲克建筑獎,東京奧運會主會場就是他的杰作。1961年他創(chuàng)建了丹下健三城市·建筑設計研究所。1964年東京奧運會主會場——代代木國立綜合體育館,是丹下健三結構表現(xiàn)主義時期的頂峰之作,具有原始的想像力,達到了材料、功能、結構、比例,乃至歷史觀的高度統(tǒng)一,被稱為20世紀世界最美的建筑之一。日本現(xiàn)代建筑甚至以此作品為界,劃分為之前與之后兩個歷史時期。而他本人也贏得日本當代建筑界第一人的贊譽。1980年丹下健三被授予日本文化藝術界的最高獎——日本文化勛章。

1988.jpg

§  戈登·邦夏(Gordon Bunshaf,1909-1990), 美國建筑師。第10屆普利策建筑獎獲得者。負責設計了紐約市的第一座玻璃墻面的利弗大廈(1952),對美國建筑產生了很大影響。他還設計過奧爾布賴特—諾克斯藝術館和赫什霍恩博物館等建筑(1974年)。

198801.jpg

§  奧斯卡·尼邁耶,全名奧斯卡·比貝羅·德阿美達·尼邁耶·索阿雷斯·菲荷(葡萄牙語:Oscar Ribeiro de Almeida Niemeyer Soares Filho),巴西建筑師,拉丁美洲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倡導者,被譽為“建筑界的畢加索”。他的作品多達數(shù)百個,遍布全球十幾個國家。1936~1937 年參加巴西教育衛(wèi)生部大廈的設計,并繼科斯塔之后任設計組負責人,法國建筑師勒· 柯布西耶擔任這個工程的顧問,尼邁耶直接受到他的影響 ,巴西教育衛(wèi)生部大廈被認為是巴西第一座重要的現(xiàn)代建筑。他曾在1946年至1949年作為巴西代表、與中國著名建筑師梁思成等共同組成負責設計紐約聯(lián)合國總部大樓的十人規(guī)劃小組,并曾在1956年至1961年擔任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亞的總設計師。巴西利亞被譽為城市規(guī)劃史上的一座豐碑,于1987年被教科文組織收入《世界遺產名錄》,是歷史最短的“世界遺產”。1988年尼邁耶被授予普利茨克建筑獎。

1989.jpg

§  弗蘭克·蓋里(Frank Owen Gehry)1929年2月28日生于加拿大多倫多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7歲后移民美國加利福尼亞,成為當代著名的解構主義建筑師,以設計具有奇特不規(guī)則曲線造型雕塑般外觀的建筑而著稱。他現(xiàn)在歸化于美國籍,并且生活在洛杉磯,是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中有名的建筑教授。蓋里的設計風格源自于晚期現(xiàn)代主義(late modernism),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位于西班牙畢爾巴鄂,有著鈦金屬屋頂?shù)漠厾柊投豕鸥鶟h美術館(Museo Guggenheim Bilbao)。1962年建立他自己的公司。

1990.jpg

§  阿爾多·羅西(Aldo Rossi,1931-1997)是當代建筑界的一位國際知名的建筑師。他出生于意大利米蘭,大學畢業(yè)后曾從事設計工作,做過建筑雜志社的編輯,當過教授。他1966年出版著作《城市建筑》,將建筑與城市緊緊聯(lián)系起來,提出城市是眾多有意義的和被認同的事物(urban facts)的聚集體,它與不同時代不同地點的特定生活相關聯(lián)。羅西將類型學方法用于建筑學,認為古往今來,建筑中也劃分為種種具有典型性質的類型,它們各自有各自的特征。羅西還提倡相似性的原則,由此擴大到城市范圍,就出現(xiàn)了所謂“相似性城市”的主張。羅西將城市比作一個劇場,他非常重視城市中的場所、紀念物和建筑的類型。他在60年代將類型學的原理和方法用于建筑與城市,在建筑設計中倡導類型學,要求建筑師在設計中回到建筑的原形去。它的理論和運動被稱為“新理性主義”。

1991.jpg

§  羅伯特·文丘里,1925年6月25日生于費城,美國建筑師。就讀于普林斯頓大學建筑學院,1950年獲碩士學位,1954-1956年在羅馬的美國藝術學院學習。1957-1965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任教。1958年起在費城開設共同事務所。1964年和洛奇一起開辦事務所。1965年曾代表美國國務院赴蘇聯(lián)講學。1966年任羅馬美國藝術學院住宅建筑師及該學院理事(1966-1971),1977年任普林斯頓大學建筑與城市設計學院顧問。他早期的工作受到路易·艾瑟鐸。康和艾羅·薩里南的影響,同時也受到米開朗基羅、帕拉第奧·勒??虏嘉饕桶柾摺0柾泻艽蟮挠绊?。他說道:“在所有作品中,阿爾瓦。阿爾托的作品對我的啟示最大。它最具動感、最有聯(lián)系性,是學習藝術和技術最豐富的來源”。文丘里設計的建筑總是與社會、文化相關。他的創(chuàng)意靈感來源于所有的歷史建筑和現(xiàn)有模式,因此他所設計的建筑既有個性,又與當?shù)丨h(huán)境緊密相連。盡管他已經放棄了許多信仰,但他的作品還是被認為是后現(xiàn)代時期的一部分。

1992.jpg

§  阿爾瓦羅·西扎,葡萄牙著名建筑師,被認為是當代最重要的建筑師之一。他的作品注重在現(xiàn)代設計與歷史環(huán)境之間建立深刻的聯(lián)系,并因其個性化的品質和對現(xiàn)代社會文化變遷的敏銳捕捉,而受到普遍關注和承認。阿爾瓦羅·西扎是伴隨著他的祖國從封閉走向開放而成長起來的建筑師。他的主要思想與理念,成型于20世紀50年代——葡萄牙建筑的一個重要時期。隨著國門的逐漸打開,葡萄牙在政治、經濟、科技等各方面與世界的差距,對其建筑發(fā)展產生了強烈刺激力;而與此同時,那些根植于本土傳統(tǒng)的文化訴求,在與全球化抑或是現(xiàn)代化浪潮的相互激蕩中,更表達出前所未有的強烈。他早期建筑作品表現(xiàn)出對源于“地方”與“鄉(xiāng)土”的形式敏銳,通過致力于用現(xiàn)代的手法演繹葡萄牙傳統(tǒng),西扎發(fā)展了他獨特的空間技巧和建筑語言,為他隨后的建筑創(chuàng)作積淀了原型性的力量。

1993.jpg

§  楨文彥1928年生于東京,1950年畢業(yè)于東京大學建系。1953年赴美國,先后獲克倫布魯克美術學院建筑碩士和哈佛大學建筑碩士,1956年至1965年期間為華盛頓大學和哈佛大學準教授。60年代末,楨文彥回到日本,1979年至1989年為東京大學建筑系教授,現(xiàn)為楨綜合設計事務所代表。他的作品植根于風土 并具有文化品質,凝聚了東西方雙重文化的精神。1989年9月,日本《新建筑》雜志的一份調查資料表明:在目前日本國內受人喜愛的建筑師行列里,楨文彥名列榜首。1993年,楨文彥獲得被稱為國際建筑界諾貝爾獎的UIA金獎和美國普利策建筑獎。

1994.jpg

§  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贊姆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法國人,建筑設計師、城市規(guī)劃設計師、藝術家。他主張在建筑設計中利用空間來構筑實體,而不是以實體的疊加組合來構筑空間。其主要的設計作品包括格拉斯城法院、巴黎國際會議大廈、紐約路易威登大廈和柏林法國駐德大使館等。他自幼從事雕塑與繪畫等藝術創(chuàng)作;在進行建筑創(chuàng)作的同時,他也進行學術研究與教學工作。他享譽世界的名聲主要是來自于他的許多不同凡響的建筑。他的多重背景,使人常常要問他到底是建筑師、都市設計師還是藝術家。對于這個問題,他以實際的杰出表現(xiàn),承擔了集此三種身份于一身的事實。他建筑設計中,利用空間來構筑實體,而不是以實體的疊加組合來構筑空間;他以空間做為材料,運用消減的手法來處理建筑體量的構成。他的設計作品,以巴西里約熱內盧的音樂城與紐約的LVMH大樓為例,向我們顯現(xiàn)了他精練的處理光線、體量與材料的能力。他的建筑以極強的雕塑感成為都市中的地標性建筑。

1995.jpg

 

§  安藤忠雄,日本著名建筑師。194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以自學方式學習建筑,1969年創(chuàng)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1997年擔任東京大學教授。作品有“住吉長屋”、“萬博會日本政府館”、“光之教會”等。從未受過正規(guī)科班教育,開創(chuàng)了一套獨特、嶄新的建筑風格,成為當今最為活躍、最具影響力的世界建筑大師之一。安藤忠雄甚有傳奇性,年少時家境貧困,童年在木工作坊度過。在成為建筑師前,曾任貨車司機及職業(yè)拳手(成績:23戰(zhàn)13勝3敗7平手),其后在沒有經過正統(tǒng)訓練下成為專業(yè)的建筑師。正因為此,安藤素有“沒文化的日本鬼才”之稱。安藤忠雄是利用拳擊比賽贏得的獎金,前往美國、歐洲、非洲、亞洲旅行,也順便觀察各地獨特的建筑。那個時候,他的攝影作品被使用在建筑師路易·康的作品集中。安藤忠雄是雙胞胎中的的哥哥。雙胞胎中的弟弟是北山孝雄,在東京開設北山創(chuàng)造研究所,經營企業(yè)經營顧問、商品設計。3兄弟中最小的弟弟是建筑師北山孝二郎(因為與美國建筑師彼得;愛森曼的合作而知名)。最初的建筑作品——Rose Garden(ローズガーデン、玫瑰花園;位在神戶市生田區(qū))是在1977年時,與弟弟孝雄所屬的浜野商品研究所一起共同合作。

1996.jpg

§  拉斐爾·莫內歐1937年5月出生在西班牙納瓦拉的圖德拉(Tudela)。1961年,他取得了馬德里理工大學建筑學院(Escuela Tecnica Superior)頒發(fā)的建筑學位,從此莫內歐堅定地踏上了建筑世界的紅地毯,進而展開了他榮耀的建筑師生涯。1996年,莫內歐獲得了普利茨克建筑獎、國際建筑師聯(lián)盟金獎、斯德哥爾摩斯考克基金及皇家藝術研究院聯(lián)合頒發(fā)的斯考克視覺藝術獎等眾多知名獎項,同時成為了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及英國皇家建筑師協(xié)會的榮譽會員。早在求學期間,莫內歐便作為建筑師弗蘭西斯科的學生,在馬德里工作。5年后莫內歐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同時開始在他的母校執(zhí)教。1985年他被聘為哈佛大學建筑學院設計研究院院長。之后被授予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的建筑約瑟夫.路易斯.舍特(Josep Luis Sert)教授榮譽稱號,并在這里繼續(xù)任教。在作為一名建筑師的同時,拉斐爾·莫內歐又是一名演說家、評論家和理論家。他的著作發(fā)表于最重要的專業(yè)雜志,其作品所展示出的魅力通過演講與展覽傳播到大西洋兩岸極其廣闊的天地。

1997.jpg

§  斯維勒·費恩(Sverre Fehn)挪威人,生于1924年。2009年2月23日在奧斯陸逝世,終年84歲。1997年獲得普利茲克建筑獎,同時代挪威建筑師中的佼佼者,也是在國外名氣最大的挪威建筑師。費恩于1958年因設計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的挪威展館而獲得國際承認。60年代,他設計了其職業(yè)生涯中的兩件精品:威尼斯雙年展的北歐展廳和挪威哈瑪爾市的黑德馬克博物館。該博物館很可能是費恩最偉大的成就。這標志著他脫離純現(xiàn)代主義轉向獨創(chuàng)的、更具個性的建筑風格。在1971至77年之間,費恩親眼目睹了他在設計斯卡達倫聾啞學校過程中產生的構思成為現(xiàn)實。學校的許多建筑錯落有致地坐落于奧斯陸以北霍門科洛森的坡地上。費恩設計了一連串受到高度稱贊的挪威博物館:如位于菲亞爾蘭的挪威冰川博物館(1991)、位于阿爾弗達爾的奧克茹斯特中心(1996)、位于鄂爾斯塔的伊瓦爾·奧森中心(2000)和位于霍爾登的挪威攝影博物館(2001)。


1998.jpg

§  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1937年9月14日-)是意大利當代著名建筑師。1998年第二十屆普利茲克獎得主。因對熱那亞古城保護的貢獻,他亦獲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親善大使。他出生于熱那亞,目前仍生活并工作于這一古城。他受教并于其后執(zhí)教于米蘭理工大學(Politecnico di Milano)。1965年-1970年,他為路易斯·康和Makowsky工作。1971年-1977年,他與理查德·羅杰斯共事,期間最著名的作品為巴黎的蓬皮杜藝術中心(1977)。2013年被意大利總統(tǒng)喬治·納波利塔諾任命為終身參議員。皮亞諾的祖父、父親、四位叔伯和一個兄弟都是建筑商人,當他還是個小男孩時,就愛在工地上攀來爬去,對沙石神奇地變成房屋與橋梁驚詫不已。由于整日泡在建筑工人中間,他對建筑藝術與材料的崇敬與日俱增。1964年,皮亞諾從米蘭理工大學獲得建筑學學位,開始了他永久性的建筑師職業(yè)生涯。他先是受雇于費城的路易斯·康工作室、倫敦的馬考斯基工作室,其后在熱那亞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那里,他開始了一系列試驗性的設計:煉油廠、展覽館的陳列廳、多功能醫(yī)院等等。盡管皮亞諾深受多位建筑大師作品的影響,但自出道之日起,他就特立獨行,決不墨守成規(guī)、拾人牙慧,并且始終偏愛開放式設計與自然光的效果。

1999.jpg

§  諾曼·福斯特建筑學學士(曼徹斯特大學),建筑學碩士(耶魯大學),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會員,國際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師之一,被譽為“高技派”的代表人物,第21屆普利茲克建筑大獎得主。諾曼·福斯特特別強調人類與自然的共同存在,而不是互相抵觸,強調要從過去的文化形態(tài)中吸取教訓,提倡那些適合人類生活形態(tài)需要的建筑方式。一生的榮譽很多,作品很多。福斯特16歲輟學,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曼徹斯特市政廳當職員,工作地點是一個具有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特色的標志性建筑,這將他帶入了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特色的建筑及工藝環(huán)境之中,使他不只有機會在現(xiàn)場觀纂這座盛大建筑攻總體效果,并且還有機會注意到光線究使用和扶手的設計等細節(jié)的東西。在他加入英國皇家空軍服役時,他的建筑師愿望變得十分強烈。兩年后退伍,他曾經嘗試過幾份工作,之后的某個機會使他進入曼徹斯特的一家建筑公司——約翰布來德沙爾及伙伴建筑行工作。這一工作后來被福斯特描述為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2000.jpg

§  雷姆·庫哈斯(荷蘭語:Rem Koolhaas),1944年出生于荷蘭鹿特丹,荷蘭建筑師。早年曾做過記者和電影劇本撰稿人,1968至1972年間,庫哈斯在倫敦的建筑協(xié)會學院(AASchoolofArchitecture)學習建筑,之后又前往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1975年,庫哈斯與艾利婭·曾格荷里斯、扎哈·哈迪德一道,在倫敦創(chuàng)立了大都會建筑事務所(OMA),后來OMA的總部遷往鹿特丹。目前,庫哈斯是OMA的首席設計師,也是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的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教授。庫哈斯于2000年獲得第二十二屆普利茲克獎。中央電視臺的新大樓便是由他所設計。雷姆·庫哈斯的幼年在印度尼西亞度過,后移居阿姆斯特丹,早年曾從事劇本創(chuàng)作并當過記者,1968至1972年他轉行學建筑,就讀于倫敦一所頗具前衛(wèi)意識的建筑學院Architecture Association School。從那時起,他對當代文化環(huán)境下的建筑現(xiàn)象就開始表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興趣。1972年,Harkness研究獎學金使他得以在美國生活和工作了很長一段時間。1972至1979年間,他曾在當時建筑界很知名的Ungers事務所以及Peter Eiserman的紐約城市規(guī)劃、建筑研究室工作過,同時也在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執(zhí)教;1975年,庫哈斯與其合作者共同創(chuàng)建了OMA事務所,試圖通過理論及實踐,探討當今文化環(huán)境下現(xiàn)代建筑發(fā)展的新思路。

2001.jpg

§  雅克·赫爾佐格鳥巢設計師,(JACQUESHERZOG)瑞士人,1950出生于瑞士的巴塞爾(BALE),JACQUESHERZOG曾在蘇黎世聯(lián)合工業(yè)大學接受教育并在那里遇到了PIERREDEMEURON.他們共同于1978年在巴塞爾(BALE)建立了HERZOG&DEMEURON建筑事務所。他們有180位雇員分布于倫敦、北京、巴塞羅那、舊金山、慕尼黑和其它一些世界主要城市中。在2001年,因為他們將一個舊的倫敦發(fā)電站改建為TATEMODERN藝術館,而榮幸地獲得了HYATTFOUNDATION頒發(fā)的最重要建筑獎——PRITZKER獎。在從事建筑領域的事業(yè)同時,JACQUESHERZOG也在世界范圍內被邀請做大會演講和教授。

§  皮埃爾·德梅隆(Pierrede Meuron),瑞士人,世界建筑界大師級人物,2001年普利茲克建筑獎獲得者。因與赫爾佐格共同設計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鳥巢”而盡人皆知。皮埃爾·德梅隆與同是建筑大師的雅克·赫爾佐格,他們都是瑞士人,他們上了同一所小學、同一所中學、同一所大學,他們創(chuàng)辦了同一個建筑事物所。1978年,德梅隆先生和赫爾佐格先生合伙建立了一家建筑設計事務所,1997年正式采用赫爾佐格和德梅隆的名稱。如今,這家事務所在全球擁有9個合作人和170名員工,在倫敦、慕尼黑、巴塞羅納和舊金山設立了分支機構。

2002.jpg

§  格倫·馬庫特,2002年普利茲克建筑獎獲獎者。1936 年出生于英國倫敦,在新幾內亞 Morobe區(qū)長大,并在那里對簡潔、原始的建筑產生了偏愛。后來,他的父親推薦其學習密斯·凡·德·羅(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的建筑理論以及亨利·大衛(wèi)·梭羅( Henry David Thoreau )的哲學,兩者均對他的建筑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56-1961 年間,他在新南威爾士大學(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學習建筑學,并在此期間與眾多建筑師協(xié)同工作。大學畢業(yè)后,他周游各地,于 1964 年回到 Ancher, Mortlock, Murray and Woolley 事務所工作,并在該事務所工作了 5 年之久。 1970 年,他在澳大利亞悉尼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事務所。最初的探索階段,他掌握了密斯式的建筑風格,后來他把實用性與藝術性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類似露天陽臺一樣的房屋。

2003.jpg

§  約翰?伍重(Jorn Utzon)出生于1918年出生于丹麥,曾經是一名優(yōu)秀的水手。直到18歲,他還考慮去當一名海軍的軍官。1942年畢業(yè)于一個高等藝術??茖W校。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逃往瑞典,在那里的建筑工作室當小職員。后來去了芬蘭,與阿爾瓦"阿爾托一起工作。在緊接著的十年時間里,他游歷了很多地方,中國,日本,墨西哥,美國,印度,澳大利亞等。他去的最后這個地方成為影響他一生的主要因素。悉尼歌劇院的傳奇開始于1957年,38歲的伍重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建筑師,只在丹麥有過一次實踐。他加入了一場匿名的競賽:一塊小土地上的歌劇院。他的方案在來自30多個國家的230位參賽者中被大賽評委選中,當時的媒體稱之為“用白瓷片覆蓋的三組貝殼形的混凝土拱頂”。這座建筑規(guī)模龐大,包括了音樂會大廳、歌劇大廳、劇場、排演廳和眾多的展覽場地設施。建筑面積8000平米。這座建筑直到1973年才建成,歷經14年之久,耗資1.2億美元。它的結構設計有著前所未有的難度,其間經過無數(shù)設計師的設計,最后用混凝土先做成球形,再進行修改削減而成,杰作才得以誕生。伍重同賴特一樣,欣賞GUNNAR ASPLUND的思想,他認為阿爾托、GUNNAR和賴特對世界最有影響力。

2004.jpg

§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伊拉克裔英國女建筑師。2004年普利茲克建筑獎獲獎者。1950年出生于巴格達,在黎巴嫩就讀過數(shù)學系,1972年進入倫敦的建筑聯(lián)盟學院AA school學習建筑學,1977年從AA Diploma畢業(yè),獲得建筑聯(lián)盟學院本科學位。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中包括米蘭的170米玻璃塔,蒙彼利埃摩天大廈以及迪拜舞蹈大廈(DANCING TOWERS)。此外,南京青奧中心、北京銀河SOHO建筑群、廣州大劇院和香港理工大學建筑樓等也都出自她手。2016年3月31日,扎哈·哈迪德在邁阿密的一家醫(yī)院中因心臟疾病而去世,享年65歲。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達。 一個富裕、開明的家庭。她的父母相信教育能使人獨立,在女兒身上投入了很多的期待。她父親一位世交的兒子是名出色的建筑師,這位鄰家哥哥對年幼的哈迪德產生了極大影響。另外,母親的品位也深深影響了哈迪德。從小,哈迪德就看著母親在家里來“乾坤大移位”——因為母親又買了標新立異的新家具。18歲,哈迪德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攻讀數(shù)學系。22歲時,全家為了她的學業(yè)移居倫敦,她開始在著名的建筑學府——倫敦建筑聯(lián)盟攻讀研究生。當時,她的導師是荷蘭著名建筑師雷姆·庫哈斯。那會兒,哈迪德的火爆脾氣就很有名了,但那正是導師和同學喜歡她的原因,也是她作品中爆發(fā)力的源泉。1977年,哈迪德獲得碩士學位后加入大都會事務所(OMA),在那里做了兩年的學生和六個月的合伙人,之后創(chuàng)立個人工作室,開始大量參與國際競賽。她的設計中開始出現(xiàn)銳角尖頂、流動絲巾一樣的長弧曲線,給大家?guī)砬八从械囊曈X沖擊力。

2005.jpg

§  湯姆·梅恩﹙英語:Thom Mayne;1944年1月19日-﹚是一位世界知名的美國建筑師,2005年的普利策建筑獎得主,出生于康涅狄格州的Waterbury,目前居住在加州洛杉磯。 梅恩在南加大與哈佛大學接受建筑教育,畢業(yè)后曾任教于加州州立科技大學﹙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由于年輕時相當堅持自己的建筑理念,最后因故被解職,遂在1972年協(xié)助南加州建筑學院﹙Souther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簡稱SCI-ARC﹚創(chuàng)立,教授反主流的建筑思考,并在該校擔任主要教職,后期也曾在洛杉磯加大任教。1972年,梅恩以加州為主要發(fā)展地點,在圣塔莫妮卡與伙伴邁可·羅東迪成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務所,稱為模弗西斯建筑事務所(Morphosis﹚。建筑特色以結構嚴謹?shù)氖┕み^程,和骨架型構造為主。形式上喜用拼貼的長矩狀和片段式的結構。梅恩與羅東迪所承接的第一個案子,是在加州帕莎迪納的一所學校,當時梅恩的兒子正好在該校就學,由于此建案圓滿完成,獲得不少家長委員們的青睞,因此替梅恩又多介紹了幾個案子,包括勞倫斯之家﹙Lawrence Residence; 圖片﹚也是此期的作品。透過這些建案,讓梅恩在加州累積越來越多的實務經驗與名聲,此后他以美國西岸為主要基地,陸續(xù)承接了一些更大的案子,例如舊金山聯(lián)邦大廈(en:San_Francisco_Federal_Building)、多倫多大學的學生宿舍、辛辛那提大學的學生娛樂中心、洛杉磯科技高中(the Science Center School in Los Angeles)、加州波諾馬市的鉆石農場高中(en:Diamond Ranch High School),還有奧勒崗州尤金市的美國法院大樓。

2006.jpg

§  保羅·門德斯·達·洛查,保羅出生于1928年,1954年畢業(yè)于巴西麥克肯茲建筑學院,畢業(yè)后不久就贏得了圣保羅保利斯塔健身俱樂部系列運動場館招投標競賽的勝利。該作品為他贏得了公眾知名度,并因此獲得了1961年舉行的第六屆圣保羅雙年展上的總統(tǒng)獎。在之后的數(shù)年內,他開始成為巴西最負盛名的建筑師之一。在獲得公眾認可后,保羅對“建筑究竟是什么”有了自己的理解,并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建筑風格。在他的建筑生涯中除了設計住宅、學校、劇院、體育場館外,還有許多城市規(guī)劃項目,同時還自己設計家具,保羅酋長廣場(Patriarch Plaza)也是他的得意之作,該建筑的特點是從門廊延伸出一個巨大懸空的混凝土天篷,可為步行者遮蔭。保羅的標志性風格是在戶外廣場的巨大墩座上架起現(xiàn)代派的混凝土板層,這種風格還僅局限于拉丁美洲。

2007.jpg

§  理查德·羅杰斯,英國建筑師。代表作有著名的“千年穹頂”,與福斯特合作設計的香港匯豐銀行和與意大利建筑師皮阿諾共同設計的巴黎蓬皮杜藝術和文化中心等等。雖然飽受爭議,但不妨礙他成為是30年來最有影響力的建筑師之一。1991年被授予爵士頭銜。如今他成為28年歷史的普利茲克獎中第四位在英國執(zhí)業(yè)的建筑師。其他三位是扎哈·哈迪德、福斯特和Stirling。羅杰斯將在6月份倫敦舉辦的頒獎儀式上領取10萬美元的獎金。羅杰斯曾受到路易斯·康的影響,尤其是在空間的處理方法上。但不同的是,他還運用高技術的手段,直至技術占據了主要地位。外露的鋼鐵、玻璃和管道設施使得傳統(tǒng)建筑的門、墻、房間等構成因素全部消失了。沒有屋頂和地板,也沒有了連接部分和入口,而這些都是先驅建筑師們著重予以表現(xiàn)的建筑元素。此外,他還運用一種裝飾的手法來使用技術和結構,耐人尋味的細部使他的建筑蒙上了一層浪漫主義的色彩。

2008.jpg

§  讓·努維爾(Jean Nouvel)是法國當代著名建筑師之一,他綜合采用鋼同玻璃,熟練的運用光作為造型要素,使作品充滿了魅力。他認為建筑設計的過程更多的是適用外部自然、城市、社會條件的結果。1945年出生在法國的西南部阿基坦大區(qū)洛特-加龍省的菲梅勒,是一名法國建筑師。他在巴黎法國國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學習。在他建筑師生涯中他獲得了一系列有權威性的獎賞,包括阿卡汗獎、2005年沃爾夫藝術獎和2008年普利茲克獎。初入美術學院的他曾設想一年后轉而學習繪畫,然而這一年的經歷改變了他的想法。在1967-1970年期間,他曾擔任建筑師保羅·維希留(Paul Virilio)和克勞德·巴翰(Claude Parent)的助手,并深受他們的影響。開始工作僅一年后保羅·維希留就任命他為一大型公寓建筑群的項目經理,這是他建筑生涯的開端。1970年,他與弗朗索瓦·賽涅爾(Fran?ois Seigneur)合作,成立了第一家自己的建筑事務所。在評論家喬治·布達耶(Georges Boudaille)的支持下, 自1971年起,他成為了巴黎雙年展的參展建筑師之一,并籌備了1978年的建筑雙年展。

2009.jpg

§  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1943年4月生于瑞士巴塞爾的建筑設計師,早在80年代就為人熟知了。到了90年代,他的作品更是層出不窮,這些作品有著重建永恒價值的獨特視角,令人刮目相看。比如瑞士丘爾藝術博物館(1990年)和老房子(1993年),瑞士沙芬托的古格倫宮(1994年),瑞士瓦爾斯熱澡堂(1996年),奧地利布雷根茲藝術博物館(1997年),等等。2009年獲得有建筑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獎。當然在更加高度專業(yè)化的圈子里,他的項目獲得了幾乎是神話般的地位;他最著名的作品沃爾斯溫泉(ThermalBathsatVals)(1996)與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的廊香教堂(Ronchamp)和奧斯卡·尼邁耶(OscarNiemeyer)的巴西利亞(Brasília)一樣,已成為不容錯過的“朝圣之地”。其實,卒姆托已獲得過數(shù)個重要獎項,包括1993年的瑞士最佳建筑獎,1998年因設計布雷根茨藝術館(BregenzArtMuseum)而獲得的歐洲建筑歐洲獎(又喚密斯·凡·德·羅獎(MiesvanderRohePrize)),2008年日本美術協(xié)會頒發(fā)的日本皇室世界文化獎(PraemiumImperiale)。各種榮譽還在不斷到來。就在幾周前,沃爾斯溫泉獲得威盧克斯基金會(VeluxStiftung)2010年度“日光獎(DaylightAward)”——10萬瑞士法郎的獎項,以肯定其作品的不朽。卒姆托仍被認為是位些許謎樣的人物:他的產量非常適度(低于20個建筑項目),他的事務所也有意地控制在較小規(guī)模(28位雇員)并且偏僻(30年來他工作、生活于人口僅有970的哈爾登施泰因[Haldenstein]的阿爾卑斯山村)。這幅圖景加劇了卒姆托離群索居的現(xiàn)實,沒有官方網站,很少展示,只是偶爾略微透露關于他近期項目的消息。

2010.jpg

§  妹島和世,日本知名女建筑師,出生于日本茨城縣?,F(xiàn)任慶應義塾大學理工學部教授。 妹島和世的建筑風格逐漸的受到世人注目,她與SANAA建筑設計事務所的作品,多帶有重要的“穿透性”風格。大量的運用玻璃外墻等材質,讓建筑感覺輕而且飄浮。亦有報導稱其為“穿透、流動”式的建筑。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 1956年出生于日本茨城縣,1981年畢業(yè)于日本女子大學的大學院,獲碩士學位,然后進入伊東豐雄的建筑事務所,并于14年后的1987年與西澤立衛(wèi)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事務所——SANAA建筑設計事務所。事務所中除她以外的三名所員中,有兩位是女性。2004年,兩人以金澤21世紀美術館贏得了當年的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的金獅獎。2010年,與西澤立衛(wèi)一起榮獲象征建筑學最高榮譽的普利茲克獎。

2011.jpg

§  艾德瓦爾多·索托·德·莫拉1952年出生于葡萄牙波爾圖。他的父親是一名眼科醫(yī)生,母親是一名家庭主婦。他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姐姐也是一名醫(yī)生,哥哥是一名律師并且曾擔任過葡萄牙總檢察長。早年曾在意大利一所學校讀書,后來被波爾圖美術學院錄取,在那里他作為一名美術系學生開始學習雕塑,但最終他卻獲得了建筑學學位。他把自己從美術向建筑的轉變歸因于一次在蘇黎世與唐納德·賈德的會面。學生時代的他,曾經先后為建筑師諾埃 ·迪尼斯和阿爾瓦羅·西扎工作,并為后者工作了五年。在跟隨他的城市規(guī)劃學教授、建筑師費爾南德斯德·德薩邊工作邊學習期間,他接到了生平第一項任務——布拉加市場工程。由于商業(yè)模式的變更,該市場目前已被拆除。服完兩年兵役以后,他贏得了對波爾圖文化中心的競標,這是他作為獨立建筑師職業(yè)生涯的開始。他經常被邀請前往瑞士洛桑和蘇黎世,以及美國哈佛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多年來,受邀在大學和研討班舉辦講座的機會,使他得以遇見該領域內的許多同行,其中包括雅克赫爾·佐格和阿爾杜·羅西等人。

2012.jpg

§  王澍(1963年11月4日出生于新疆烏魯木齊市—),漢族,建筑師。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建筑學學科帶頭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012年2月27日獲得了普利茲克建筑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成為獲得該獎項的第一個中國人。2016年4月,王澍入選2015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名單。1963年11月4日王澍出生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烏魯木齊市,祖籍山西省呂梁市交口縣野家坡村。成長于新疆、北京、西安。小學、初中均畢業(yè)于中鐵一局西安子弟學校。1981年畢業(yè)于中鐵一局西安中學。1981年后游學江南。1981年被東南大學(時稱南京工學院)建筑系錄取。1985年畢業(yè)于南京工學院(現(xiàn)東南大學)建筑系獲學士學位。1997年王澍與妻子陸文宇一起成立了“業(yè)余建筑工作室”。在一篇叫做《業(yè)余的建筑》的文章里,王澍闡釋“業(yè)余”:“強調一種建筑觀是業(yè)余的,實際上就是在強調自由比準則有更高的價值。

2013.jpg

§  伊東豐雄(英語拼音:Toyo Ito、日文假名:いとうとよお;1941年—)是一位重要的日本當代建筑師,曾獲得日本建筑學院獎和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的金獅獎。出生于日治時代的京城(即今韓國首爾)。2013年3月18日,獲得2013年普利茲克建筑獎,是第六位榮獲普利茲克建筑獎的日本建筑師。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八代市博物館,仙臺傳媒中心等。伊東豐雄高中就讀都立日比谷高中,在1965年畢業(yè)于東京大學工學系后,曾于菊竹清訓(Kiyonori Kikutake)建筑師事務所工作;在1971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原先稱為URBOT(Urben Robot:城市機器人之意),在1979年正式改名為伊東豐雄建筑事務所。此后推出了許多重要的日本建筑作品,從早期帶有現(xiàn)代主義理性的線條(如1976年的中野本町之家(White U)和1984年的銀色小屋(Silver Hut)),到后期大量的玻璃穿透效果,風格相當明顯。

2014.jpg

§  日本著名建筑師——坂茂1957年出生于日本東京,1977年至1980年就讀于南加州建筑學院,1980年至1982年就讀于庫柏聯(lián)盟建筑學院,1982年至1983年在東京為著名建筑師磯崎新工作室工作,1984年獲庫柏聯(lián)盟建筑學院建筑學士學位,1985年在東京建立私人企業(yè),1995年任聯(lián)合國難民署高級專員顧問,1995年至1999年任橫濱國立大學建筑學助理教授,1996年至2000年任日本文化唐納·基尼中心助理會員2000年任哥倫比亞大學訪問教授 。2014年普利茲克建筑獎獲得者。對于坂茂來說,社會責任意味著使用一些建筑材料,像硬紙管、竹子、泥磚和橡膠樹(rubber trees)。這些材料不僅容易得到,而且便宜,可以循環(huán)使用。因此在建筑界,坂茂也以敢大膽使用最廉價、最脆弱的材料而聞名。2006年,他用中國竹編帽子設計的法國蓬皮杜中心新館,從其他153名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日本神戶大地震時,他僅用一天時間,為失去家園的災民蓋起了一座紙筒教堂;他還提出用傳真紙筒芯代替鋼筋水泥的想法,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有參加國際災后重建。

2015.jpg

§  弗雷·奧托(Frei Otto),1925年5月31日出生于德國,著名建筑師、工程師、研究員、發(fā)明家。他的成名作是1972年的慕尼黑奧林匹克體育場,該體育場開拓性的使用了輕型拉膜結構,而在此之前傳統(tǒng)的體育場都是封閉式的嚴苛單一形象,弗雷·奧托的設計打破了這一傳統(tǒng),而他的設計也被認為象征著新興、民主和樂觀的德國。2015年3月9日,弗雷·奧托去世,促使普利茲克獎委員會打破慣例提前宣布弗雷·奧托獲得2015年普利茲克獎。弗雷·奧托柏林長大,父親和祖父都是雕刻家,他還曾設計和駕駛過滑翔機,也許正是這一愛好,激發(fā)起了他后來關于薄膜材料和輕質結構的興趣,也讓他對空氣動力學頗有研究。弗雷“Frei”一詞在德語中意味著自由,據說是母親參加了一次關于自由的講座后給兒子取的這個名字。年少的奧托曾給石匠做過學徒,從小喜歡滑翔和模型制造,少年時代他便開始接觸框架拉膜結構。在學生時代,奧托便拜訪了住在西塔里耶森的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當看到賴特以極妙的方式使石頭、混凝土和類似于制作帆所用的棉布進行組合時。

2016.jpg

§  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1967年出生,畢業(yè)于德拉智利天主教大學,普利茨克建筑獎評審團成員,2009年7月 獲得“馬庫斯獎”的第三個獲得者,2016年1月獲普利茲克建筑獎。ELEMENTAL曾在智利、美國、墨西哥、中國和瑞士承接建筑項目。2010年地震和海嘯襲擊了智利,ELEMENTAL應邀參與智利孔斯蒂圖西翁市的重建工作。阿拉維納在ELEMENTAL的合伙人包括貢薩洛·阿特亞加、胡安·塞爾達、維克多·奧多和迭戈·托雷斯。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是2016年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的總監(jiān)。2014年他曾在TED全球巡講的巴西里約熱內盧站擔任演講嘉賓。2009年至2015年,他曾任普利茲克建筑獎評審委員會成員。2010年,他被任命為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外籍院士,并被《Monocle》雜志評為全球20名新英雄之一。2011年以來,他一直擔任倫敦經濟學院城市項目委員會成員;大衛(wèi)·洛克菲勒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區(qū)域咨詢委員會成員;自2013年以來擔任瑞士豪瑞基金會董事會成員;智利公共政策學會創(chuàng)始會員;以及芬蘭政府創(chuàng)新基金SITRA旗下的赫爾辛基設計實驗室負責人。他也是向2012年里約+20全球峰會做出貢獻的100位名人之一。阿拉維納曾任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教授(2000年及2005年);并曾任教于威尼斯世界建筑學院(2005年)、倫敦建筑協(xié)會(1999年)和倫敦經濟學院。自2006年以來,他一直擔任智利天主教大學ELEMENTAL-智力石油公司教授講席。

 <頭條號/剖析設計>